在建筑教育和建筑设计中,人们常注盒月的莫过于形式和功能。尤其是近百年来.对二者间关系的争论.差不多一直未间断过。
形式和功能真就是谁决定谁的吗?真正造成这二者重要性不同的应该是建筑本身的建造目的,这一点显而易见却又常被人忽视,不同性质的建筑对形式和功能有着不同的侧吸。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古希潇人建造神庙.阿兹特克人建造祭坛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利用其空间墓葬或举行敬神仪式.还要借助于建筑外观表达出统治者的权成,在这样的建筑中,建筑的形式毫无疑问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他的超常尺度和对称轴线等常为现代主义建筑准则所反对的手法却适合于当时当地的这些建筑。这一情况在中世纪的哥特教堂中也时有反映。其实世界各地、各时期的宗教建筑大都有类似现象。而对普通住宅.人们显然更关心它的内部空间质最。
一座现代化的市区商场仅仅从购物游憩的角度来说,是不用在建筑外形上大费周折的.可在讲求实效的商品经济社会中,为何人们仍然会在建筑外说上“浪费’大量资金呢?而不全用于建筑内部购物空间和建筑设备或是钩物环境上呢:因为大家明白,好的建筑形象吸引i顾客.尽管它不是吸引顾客的决定因素。
所以,至少对某一部分建筑而言,形式比功能更能成为建筑的重点。
其实.如果将功能一词的外延扩大一点,对形式的迫求也可归结为一座建筑的功能之一。高速公路上的加油站造蟹不会仅由汽车加油等服务功能所决定.而不顾及飞驰汽车中司机对其形式的观感。更为极端的,甚至某些建筑的内部空间都退化了.而仅有形式和外部造型,如纪念碑、某些寺庙中的塔.乃至某些纪念馆的孟点都不在内部、外部的空间上,而在其建筑形象本身。
由于矫枉过正地宜传功能至上的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流传,中国的建筑设计者越来越多地重视空间和使用功能(至少表面上这样),却常常忽视了建筑不容人且疑的实体存在。其实建筑的空间和实体、功能和形式是无隙的整体.每一个设计者都无法回避这一事实。人们什对某一建筑而在功能和形式方面的不同要求无疑影响了作为建筑客观存在的实体和空间的最终形成。但它们并不就是影响建筑最终生成的仅有的决定性因素。
埃及人若造一座容纳几百信徒的石头神段,是很难像中国古代木构殿堂那样通透、开敞.而不是群往林立。古希脸人要建一座祭祀的神庙,也很难像古罗马浴场一样横跨几十米而无需一根柱子。材料和技术这两个最为客砚的现实条件大大地影响了建筑造型;或许它们重要得不言而喻了,以至建筑设计者在为功能和形式谁决定谁所困扰时.几乎没t识到它们的存在。建筑的材料和其相应的技术不仅是形响建筑大的造型的决定性因素(这已为多数人接受),也是影响众多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索。例如,在古代西亚两河流城和古罗马都有以圆和半圈为主题的建筑形式(如前者的伊士达城门.后者的大斗兽场).而在古代中国(佛教传人以前》却很少见,在古埃及、古希脂几乎更见不到。不少人将其归结为和文化相关的原因.甚至说这是古代不同文化气质决定的—不同的文化就自身的气质选择了不同的形式。
尽管我们不能断言古人的所作所为,但有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那就是两河流域多泥沙.少大树、石头,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了土坯和砖的制造技术;这些小块脆性材料(主要指砖石)有一个共同的力学特点:抗拉性能大大弱于耐压性能。就是说它们很难成为承负楼面或是屋面的梁仿。
怎样使这些不抗拉的材料产生较大的跨度以支撑屋(楼)面?古代两河流域的人们发明了券拱技术。它充分利用脆性材料相对耐压的特性,使砌块间依靠挤压而产生大跨。从理论上来说,半国形并不是受力最好的券拱形状.可对于早期券拱的建造来说.它的确是最为可行的(半圆简单明确.便于定位定形)。所以.半回券拱在古代两河流域推行开去,影响育达后来的伊斯兰教、东正教乃至中国的砖建筑。类似的.古罗马也产生了以碎石、火山灰为材料的券拱技术(一种观点认为其就是受罗马帝国西亚行省的影响》,它造就了古罗马闻名后世的券往式。而以梁往结构为主要建筑体系,分别以条形大石块、木料为主要建材的古代希腊和中国当然在建筑上就鲜见半圆形式了。
或许要问,中国文化的发裸地黄河流域不也像两河流城那样多泥沙而缺树木吗.为何一个用木材,另一个用砖呢?因为上古的黄河流城林木葱葱,或许正是以木为主要建材的黄河文化的发展.摧毁了流城中的森林。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微信咨询